有朋友要拍一部和宴席有关的片子,微信上和我讨论几个问题。我对宴席没有琢磨过,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不过

有朋友要拍一部和宴席有关的片子,微信上和我讨论几个问题。我对宴席没有琢磨过,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不过我想如果是只拍宴席的形式和桌面上那些菜,做一个全景描述的记录,那么这个片子只有猎奇的作用,不会有太多的文化价值。如果要拍出中国宴席的味道,那么对宴席文化的学习和把握就十分重要了。

吃总是和人联系在一起,宴席更是要和多个人联系起来,有时更是与群体阶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任何宴席离不开一个“礼”字,这个“礼”字,不仅是礼貌、礼节,更是秩序、是尊卑次序的人际整合。

中国的宴席最早写作“筵席”,筵、席是两种植物的编织物,筵为竹编,席为草编,筵大席小,筵铺于地,席铺于筵上,人在席上坐卧。筵席是古时坐卧具的总称。因为食物要放在筵席之上,在西周筵席已经开始代指宴饮了。

筵席源于祭。当祭祀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后,筵席成了祭祀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登年先生认为:“祭祀与人类心理祈求有直接关系,而人类心理祈求首先表现为对食物的祈求。”用好的食物祭祀祖先、神灵,然后飨宴自己,祭祀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筵席与其他宴饮方式的不同在于“礼”的介入。李登年先生说:“古人在饮食过程中讲究敬献的程序仪式,把敬献所用的高贵食物称为‘醴’,进而把尊神敬人的仪式都称之为‘礼’。”这个“礼”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行为规范和道德习俗,在国家政权层面,就是治国方略,前一个是《礼记》,后一个是《周礼》。

筵席演化到宴席,“乐”的加入是重要因素。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宴乐”已经是筵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记》中出现“燕”、“飨”、“食”等有礼制规定的宴饮形式。李登年先生考证,“燕”引申为“宴”,宴字有两个异体字,其中之一是“讌”,“不仅指以酒食款待他人,也含有‘乐’的内容。”宴,强调的是筵席要“有礼有乐”,纵观后世几千年的重要宴会莫不如此,宴席成为通称也就顺理成章了。

韩熙载夜宴图

中国的宴席,无论是国宴还是家宴,亦或各种交往中的宴请(政务的商务的),无不带有超出饮宴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吃喝菜式只是表面的承载物,尤其是在物质丰富眼界开阔的今天,中国宴席吃喝背后的东西才是值得认真挖掘和解读的,正是那些藏在食物背后的文化元素,才是饮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成为中国人的根本所在。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