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尿裤到自主上厕所是每一个宝宝都需要经历的,宝宝学会上厕所极大的减少了家长的工作,那是不是训练宝宝上厕所越早越好?

  家长先别急,还真不是这样。

  1、如厕训练不是越早越好的

  1岁前的宝宝不具备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也就是说宝宝只要有便便,就会不由自主的拉便便,不是宝宝能控制的问题。

  从生理上来说,1岁前宝宝的膀胱、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以及神经系统都没有发育成熟,如果这个时候让宝宝学习自己上厕所,不仅宝宝没办法做到,而且也可能还对未发育的肌肉和器官造成不好的影响。

  等到宝宝满1岁了,身体条件可以进行排便训练了,但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没有办法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也还是没法进行训练。

  研究表明:1岁半和2岁的宝宝同样是进行上厕所训练,1岁半的宝宝到4岁才能学会,而2岁的宝宝学1年就会独立上厕所了。

  如厕训练的规律就是越早训练,花的时间越长,所以虽然好处多多,但也不宜过早。

  2、如厕训练的时机

  让宝宝学会自己上厕所的时机,不是按照麻麻自己的感觉,也不是隔壁大妈的“经验”,而是要看宝宝自己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

  当宝宝有着以下表现的时候,就意味着时机已到,可以让宝宝进行如厕训练了。

  如厕训练的时机

  ■ 膀胱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尿不湿能保持至少两小时干燥,或午睡后纸尿裤还是干的。

  ■ 纸尿裤脏了,有不舒服的表现,想要换新的

  ■ 对坐便盆、小内裤或对家人上厕所过程感兴趣

  ■ 消化系统成熟,大便时间逐渐变得规律

  ■ 主动要求穿内裤

  ■ 会用表情,姿势或语言来表达自己大小便

  ■ 能够自己或在大人的帮助下脱(穿)裤子

  上述的方面都是说明宝宝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做好了准备,之后再让宝宝开始学习怎么上厕所,不仅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还能让宝宝保持快乐的学习心情。

  也可以给孩子看如厕训练的动画片,绘本,让宝宝多方面学习,加快自主如厕进度。

  那如厕训练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1、选择宝宝喜欢的坐便器

  一开始就接触成年人使用的马桶,宝宝多半是不习惯的,家长可以买一个宝宝专用的坐便器,款式让宝宝自己来挑选,这样可以提高宝宝自己上厕所的兴致,更容易过渡宝宝的如厕方式。

  由于坐便器上容易残留细菌,所以家长需要注意只要宝宝使用过都需要进行清洗,而且要让宝宝排便后及时清洁排泄器官,防止残留的排泄物粘在身上引发感染。

  2、过渡期注意宝宝着装

  学习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教宝宝上厕所的时候,宝宝还是会将排泄物弄到衣物上,家长尽可能不要给宝宝穿那种脱起来比较麻烦的衣服,这类衣物不仅会给宝宝上厕所带来一定困难,还会让宝宝情绪紧张。

  如果宝宝因此哭闹家长要尽快进行安抚,否则宝宝会产生心理阴影,学习如厕就更加困难了,方便简单的衣物可以让宝宝快速接受新的排便方式,还能减少衣物被弄脏的可能。

  3、如厕训练

  为了家长少出点力减轻负担,可以给宝宝穿上训练裤,训练裤的裆部是吸水的,虽然不能全吸走,但是还能少拖点地,最重要的是它能重复使用,多买两条有备无患。

  当宝宝尿湿了裤子,千万不要责备他,静静地帮他收拾好,然后让他去小马桶蹲一下,即使已经尿完了也蹲一下,告诉他这里才是尿尿的地方,强化宝宝要去小马桶尿尿的意识。

  家长需要多观察宝宝的尿尿习惯,想尿尿的信号,比如扭来扭曲,摸自己的尿尿的地方等,一旦有苗头,立即让孩子去蹲马桶;或者每个小时,每次睡觉醒来,带着宝宝去蹲一分钟马桶,有没有尿无所谓,重要的是培养习惯。假如有尿就更好了,好好夸夸,争取下次还能在马桶上尿。

  但比较倔的宝宝会对蹲马桶的行为不合作,这个时候不用强迫宝宝,只要提醒他就好,等到宝宝尿裤子了,自然也就知道蹲马桶是对的了。

  要知道,每一次尿裤子都是一次经验和学习,要相信宝宝,他会很快就能领会其中诀窍。只要宝宝成功上了一次马桶,离第二次也不会太远了。

  如厕训练大作战心态很重要

  在宝宝学习上厕所的过程中,家长万万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要表现负面情绪。

  成功的在马桶中尿尿要奖励,要夸,不成功也不要批评。

  因为宝宝的情绪十分影响排泄,宝宝的情绪越紧张,就越难学会上厕所。所以要哄着宝宝,开开心心的学会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