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大文豪苏东坡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有一段时间,苏东坡痴迷于炼丹,他写文章讲炼丹的好处,以及如

一、前言

大文豪苏东坡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有一段时间,苏东坡痴迷于炼丹,他写文章讲炼丹的好处,以及如何炼丹,文章写得好,以致很多人以为他修行很好是炼丹专家;有一段时间,苏东坡痴迷于酿酒,他写文章吹嘘惠州的酒味有多美,写酿酒的配方以及如何酿酒,文章写得好,以致很多人以为苏东坡真是酿酒专家;有一段时间,苏东坡痴迷于制墨,他流放到海南,条件太差只好自己制墨,他写文章介绍制墨的流程工艺和效果,文章写得好,以致有人以东坡制墨秘诀来做广告卖墨。

苏东坡去世后,有不少人找苏东坡的儿子苏迈求教,苏迈说自己父亲就酿过一次酒,是酸的;就制了一次墨,还把房子点着了;炼丹之事更不靠谱,差点把自己给弄死。

嗯,以东坡先生的故事来警戒自己。

学习文言文很重要,那如何学习文言文?

我决定好好写这篇文章,根据自己学习经历来写,在接下来几年里,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体会,再不断修改这篇文章。我相信,这会成为一篇经典文章!

先来讲学习文言文的心态。

二、 学文言文的心态

文言文,是一门语言。虽然它和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之牵连,但它仍是一门独立的语言。所以学文言文,应该有学语言的心态。

学语言要有恒心有毅力要坚持要刻苦,这类话我就不讲了。

首先介绍一个词:福不唐捐

这个词意思是:一个人做的任何努力,都不会白白浪费。我们从小到大经历的很多事,对学习文言文都有帮助,如:成语、诗词、典故、历史等。甚至看电视节目,也会有帮助。只是这样很慢,慢到这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精通文言文。

学一门语言,容易急于求成,若一段时间看不见结果,会觉得枯燥无聊,然后放弃。学文言文,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此时告诉自己:福不唐捐。

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偶尔看了几章《论语》,过几天忘了,觉得很沮丧。不用沮丧,福不唐捐。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学习。例如在看此文时,遇到一些“古文”引用,不要跳过,试着去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对学习文言文都有帮助。

所以,福不唐捐,提醒我们平时多积累,觉得枯燥时,也不要放弃。

其次,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我们要的结果。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什么?要看懂那些古代经典!如何学习文言文?看懂那些古代经典!

不要有这样的想法:等学会文言文,再好好去看古代经典!

学习文言文,就是去看古代经典!看古代经典,就是学习文言文。其过程是看经典,看经典也是结果!学习文言文,别去记那些语法规则,什么助词虚词,什么倒装前置,都不要记。直接看古代经典就好,看懂了,明白了,接着看下一篇!

至于,类似《如何学习文言文》这类的文章,其作用很小,只是提个建议而已,更大头的功夫还是在看经典。

最后,要应用到自己生活中。

学习文言文,千万不要只停留在字句的意思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二章

老子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后面是进一步解释。看到这里,懂了字面意思,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照自己的生活。周围有哪些人是“不争”、“处下”?自己能做到吗?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那种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就算初读也好像是在重读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经典能让我们看见在生活中看不见的东西,甚至在黑暗中发现自己的原型而深感惭愧和悲悯。

《论语》就是一本经典中的经典,一个人的阅历越丰富,看《论语》就越容易产生共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做自媒体的人总是担心阅读量少,这不对啊!我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力不够,而不是担心别人阅读得少!

学习文言文,要用到自己生活中。如果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不能增长智慧,懂一堆知识又有什么用?!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

讲完心态,来讲文言文的特点!

三、文言文的特点

所谓的特点,是跟现代文相比。

首先,文言文中的字词数量多。

目前常用的汉字,只有三千多字,次常用的也有三千,合起来也就是六千多字左右。而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

因为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书本大多用手抄。一方面形状近似的容易抄错,一方面只要音同就直接借过去了。这就形成了通假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离骚》

大意是:我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德,又不断加强外在的修养。

其中的“能”,很多学者说应该是“態”(同“态”)。因为从韵脚和含义上讲,念成“態”更合适。那为什么写成“能”呢?可能是抄错了啊!

有些通假字,是因为古代那么用但现在不用了。例如:“早起”以前用作“蚤起”。《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如果当时有人写成“早起”,古代人会认为这写错了。

文言文中的字词,很多用汉字本来的意思。如“乱”字,现在是混乱的意思,但最早有“治理”的意思。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论语·泰伯》:

其中的“乱臣”,就是指治世之能臣。“乿”字左侧上下是两只手,去捋顺一团丝,自然就有治理的意思。文字学是个很大且很有意思的话题,等以后有机会再讲。

其次,文言文中的字音变化大。

古音和现代读音差别大,古音反而和现代某些南方方言接近。魏晋时期五胡乱华,很多汉人东迁南迁;金人入侵,北宋灭亡,整个都城迁到南方;蒙古入主中原时,更多人向南迁移。这些变化导致南方的某些方言,保留了古音。例如,在古音中,受蒙古人的影响,才出现  j、q、x 这三个声母,以前没有。现在广东人说话仍然没有 j、q、x :如(香港)Hongkong,(国家)Guoga。

文言文中的读音,还分成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音韵学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多讲了。没关系的,不懂古音也能学得会文言文。

另外,文言文的句子简短,有不少固定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如否定句和感叹句时,需要宾语前置,文章中省略主语很常见,还经常出现对仗和押韵,这些现代文中比较少。具体就不一一赘述。

讲完特点,可以正式进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

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所以,我讲的方法只能供大家借鉴。另外,任何事情都不要试图走捷径,学语言更是如此。所有的捷径,最终都会成为弯路。

1  从读一本完整的书开始。

有多少人完整读过《论语》二十篇?

《论语》应该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吧。但完整读过一遍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经常看见标语:“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平时总听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绝大多数人却没有完整的读过《论语》。可能和我成长的环境相关,从小到大,我不知道身边朋友有谁完整读过论语。我完整认真地读《论语》,也是在硕士毕业十年后才开始。

《论语》真的很难读么?那些注解《论语》的书都很厚,甚至有好几本,但整个《论语》二十篇,也不到一万两千字。如果白话文一万两千字,读完不过二十分钟的事。文言文难懂一点,如果看注解,只用知道其意思,四个小时应该能看完一遍。

完整读完一本古代经典,我们会对古代的经典有直观的了解,对学习文言文,也会建立起信心。以后再有人提“子曰”,我们会很淡定!

我完整读的第一本古代经典并不是《论语》,而是《老子》,《老子》更短,八十一章只有五千字。我相信很多人也没有通读过一遍。

看看古代经典到底有多长:《论语》共二十篇,11750字;《老子》八十一章,约5000字;《诗经》总共 305首诗,39234字!《楚辞》只有34000字;《孟子》十四篇,34000字;《庄子》内七篇只有17000字,加上外篇杂篇也只有80400字 ......

看完一本书,没有那么难,更何况还有人做了注解!

读第一遍时,不用所有注解都看。懂意思就不用看注解,不懂的句子,或者感兴趣的段落,可以看看字词注解。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

--《孟子·公孙丑下》

这段看上去有点长,但仔细读起来并不难。“充虞路”应该是个人名,“不豫”的意思能猜一猜,如果不懂,可以看注解,就是“不开心”。知道这两点,整段话意思就好懂了。那个“去”的意思,是离开。理解错了也不影响整段的含义。

第一遍只用看字词注解,而不要看后人的解读,或讲作者的思想,或对生活的借鉴等,那些都不用看。等你自己看完一遍了,有自己的理解了,感兴趣再来看。

2 从作品到全集。

古代有很多文章,既短又美,《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就是如此,我特别喜欢。

我老家在岳阳,所以读《岳阳楼记》很有感触。后来我找来范仲淹的诗词和传记来阅读。阅读完了之后还不过瘾,还写了一篇万字长文《范仲淹的略传》。

看了《桃花源记》,我对陶渊明的作品感兴趣,又看了《归去来兮辞》。很喜欢,并背了下来。买了一本《陶渊明集笺注》回来看。陶渊明全集啊,很厉害吧!其实,陶渊明留下来的所有作品,诗词才一百二十多篇,散文六首,辞赋两篇。总共不到一百四十篇左右。

王国维先生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位诗人,分别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如果我们看完《陶渊明集》,就阅读完了四分之一。不觉得很有成就感么?

再看屈原。为何王国维对屈原评价如此之高?王国维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文学小言》

古人称谓很有讲究,一般不会直接称名,而是称字。

渊明继承了屈原的气节,李白继承了屈原的浪漫,杜甫继承了屈原的忧伤,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我开始看屈原的传记,听相关的音频,再接下来找了《楚辞》补注,开始读《离骚》。以前读不懂《离骚》,觉得太长太乱,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真开始读的时候,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毕竟有注释嘛!更关键的是,《离骚》真的很美!不懂意思也很美!给你看几个句子: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

《离骚》总共两千多个字。如果我们真想读完,也不难的!读完《离骚》再读《楚辞》其它部分,如《九歌》《招魂》等,会容易很多。这之后,我觉得屈原这个人是真伟大啊!忍耐不住,写了一篇文章《我想写篇文章纪念屈原》

从知道单个作品,到了解作者的经历,再看他的其它作品,乃至全集。这是我现在用的方法。好处在于,有兴趣做指引,不会觉得枯燥。而且,了解作者的经历之后,对理解作者的所有作品,都会有帮助。另外,同一作者的作品,用词、风格会差不多,这样也方便相互映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