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日下午,由文汇讲堂主办,澎湃新闻网特别支持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四讲在云端如期举行最后一讲。该讲的主题为“4000年前,中国古国与王国之谜和底”。

  最后一讲的三位主讲嘉宾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邸楠,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三位嘉宾分别讲解黄河上中游的陶寺、石峁和二里头。

  我们剪辑了演讲的精华部分,以飨读者。

  高江涛|陶寺:“最初中国”文明的创造与传继  视频制作 王云瀚(16:19)

  高江涛研究员在演讲开篇首先向听友介绍了陶寺的历史意义。它是距今4300年前的著名遗址,在晋南之地文明蕴化出的一座都邑,是我们文献中记载的中华尧都,还有可能是我们说的“最初中国”,而最初中国所创造出来的文明传继至今。这是隐藏在陶寺遗址背后的逻辑线索。

  接着,高江涛从地理位置、古代环境与文化底蕴三维度分析陶寺拥有的先天地理优势。

  演讲的第二部分,高江涛从四个方面论证陶寺何以是中华尧都:考古实证,文献印证,民俗旁证,文化遗产佐证。

  随后,高江涛进一步认为,陶寺不仅仅是尧那个时代的都城,还应是“最初的中国”。在高江涛看来,最早的中国应该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说:从距今6000年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开始是从文化母体中蕴育“中国”;到陶寺文化时期,诞生了“中国”;而至二里头时期已经是相对成长起来的“中国”。

  高江涛研究员演讲内容,详见文章:“最初中国”从4300年前的陶寺走来

  邸楠|石峁:陕北高原上早期国家复杂化变迁  视频制作 王云瀚(16:12)

  邸楠副研究馆员首先介绍了石峁所处的陕北高原的地理位置,地理上的陕北包括陕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现在看这个区域土地贫瘠,但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非常密集。

  陕北地区公元前三千年的史前文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陕北地区从仰韶晚期和龙山早期的近800年的历史变迁中,社会逐渐出现复杂化的趋势,到了龙山时代晚期整个聚落和社会的变化更加剧烈。

  邸楠从八个方面阐释了龙山时代晚期社会的复杂性。

  第一,从同质平等到“众星捧月”,聚落等级明显分化;第二,从不设防到多重城垣,史前最大石城横空出世;第三,城防设施精巧完善,瓮城和马面的诞生提前了上千年;第四,杀戮祭祀、“藏玉于墙”和巫觋阶层,原始宗教给予精神保障;第五,数以万计的骨针和神秘的口簧,暗示着官营手工业的出现;第六,大型宫殿和精美石雕,文化因素辐射远播;第七,房址结构因地而异,居者身份差异明显;第八,墓葬规模等级悬殊,逝者地位尊卑有别。

  邸楠副研究馆员演讲内容,详见文章:石峁,陕北高原上最早形成的早期国家

  赵海涛|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模式创下九大之最  视频制作 王云瀚(15:29)

  赵海涛副研究员在演讲伊始便指出,将带听友走进二里头,了解它是如何划时代开创中国青铜礼乐文明的辉煌,又是如何在大范围内引领后世文明进程的。

  他指出,经过60多年考古工作,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共识:一是确立了二里头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重要位置,二是确立了它在中国王朝国家形成和夏文化研究上的核心地位。

  赵海涛在演讲中列举了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个“最早”,他认为二里头文化所处的年代根据最新的测年是公元前1750多年到1520多年,这200多年的时间正处在中国王朝时代形成之前的龙山晚期和比较成熟的二里冈帝国之间,是中国王朝时代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

  随后,赵海涛从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域解释认为,二里头开创了大范围广域王权国家的超级核心模式,也影响中原主体文明。

  总体来看,二里头进入王朝时代,是中原最早的核心文化。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出现了大的转折,由之前的无中心的多元进入到一体化、有中心的王国时代,为后来的商周文明奠定了最主要、最直接的基础,并且和商周文明一起创立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赵海涛副研究员演讲内容,详见文章:二里头开创广域王权国家模式,并引领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