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小麦专家郭进考的“没想好”与“再学习”

  中新社记者 陈林

  全国两会前夕,带领团队培育出33个高产、节水小麦品种的中国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全国知名小麦专家郭进考,正在为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的第一份建议而“发愁”。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72岁的郭进考还在“琢磨”如何通过新种子、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以及新农人的培养,加快农业科技的高水平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他自谦地说,迟迟没有下笔去写建议,是因为没有整体想好,担心自己的建议“有些片面”。

  他瘦高的个子,黑黢黢的皮肤,头发花白而凌乱。一双眯缝的眼睛前,不时会有几根略长的白发滑过。当他拿起手机查找小麦长势图片时,眼睛几乎要贴到屏幕。

  这次去北京前,郭进考一直在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地的多个县区了解小麦种植相关情况,为提交的建议做“功课”。他坚持认为,涉农领域问题,需要系统性思考。“如果单写种子,会简单很多,但我不能只考虑种子方面。”

  从1973年正式进入农业研究机构从事小麦育种研究,50年来,郭进考多次走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培育出的小麦品种在全国8个省份累计种植面积达4.2亿亩,增产小麦上百亿公斤,节水超过130亿立方米。为端牢“中国饭碗”、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选择这一行业,郭进考坦言,“让人人都能吃上白面馍馍”的梦想背后,是来自儿时挨饿的经历。这位古稀之龄的科研工作者笑言,曾经的梦想已实现,而如今“吃白面馍馍”依然是他“最大的享受”。

  说起小麦育种,郭进考顿时变得有些兴奋,一口夹杂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瞬间大声了许多。从实现小麦亩产“突破千斤”,到节水高产小麦大面积种植推广,再到2022年亩产863.76公斤再创河北省小麦亩产新高……他说成绩已是过去,目前正和团队攻关如何在节水高产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小麦质量的难题,“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需要更多付出”。

  实现亩产863.76公斤的小麦品种,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1号”。当问及名称出处时,郭进考眼睛有些湿润。他动情地说出了一段40多年前的往事:

  河北辛集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在考察麦种时,得知郭进考为缺少合适的育种土地发愁后主动相邀,此后郭进考在马兰村一干就是40多年,研究出了多项成果。为报答马兰村民给他的支持,故起名为“马兰1号”。

  郭进考与许多全国知名的小麦专家相熟。他说,有的人是他的老师,有的是他的朋友,还有他的科研合作伙伴,很多人都曾走进过马兰村的育种基地进行指导。

  郭进考还被时任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称为“麦田里的朋友”“将风吹麦浪的田野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舞台”。韩长赋在一篇《我的农业科学家朋友》文章中写道:“他(郭进考)跟农民在一起,你看不出他是专家,他跟专家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个农民。”

  此外,郭进考的“良师益友”中,还有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小麦植物种质资源学家刘旭,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赵振东、许为钢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有许多种地的农民。他说自己培育的种子好不好,种地的农民最有发言权。

  多年来,郭进考一直愿意把研究成果拿出来与其他科研团队共同分享。他认为这样做,最终会让农民受益,“也是为国家作贡献”。

  他告诉记者,这次到北京参会,能在会场见到几位从事粮食研究的老朋友,叙旧交流科研问题的同时,也想“取经”如何履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