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唯成绩论”困住的指南者留学学员,寻找更多选择(学ps的心得与建议)ps学习心得体会,
学员背景
F同学
本科背景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工程专业
GPA:89.92/100(申请时)
雅思:7.5(8.5 8.5 6.5 6)
GMAT:680
入学学校(2023年秋季入学)
南洋理工大学 金融学硕士(最终去向)
申请时间:2022.09.23
录取时间:2022.11.09
香港中文大学 金融科技
申请时间:2022.09.23
录取时间:2022.11.23
香港大学 金融科技
申请时间:2022.09.23
录取时间:2022.12.28
在过去受到的教育中,我习惯了各种各样的考试,认为一张卷面就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成绩才是一个学生应该关心的唯一。因此,在初次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面对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竞赛,我的心中更多的是茫然。
可能是由于高中封闭式管理的压抑,以及学习方法的转变,我在大一遭遇了不少挫折。我个人的性格又相对内向,一时之间,无所适从是我最大的感受。在那段时间里,我甚至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觉得好像唯一擅长的东西也在逐渐离自己远去。感谢我父母作为过来人的指导建议,在进行大量的心理建设之后,我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加入学院的学生会组织,从而以此为转折点,逐步实现了我思维的转变。
即便处在这种阶段,眼看保研无望的我依然没有想过出国留学。我对于准备多元化的留学申请材料始终有着一定的畏难情绪,觉得考研才会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之后的学习上,我对成绩的态度也转变成了“差不多看得过去就好”,虽然GPA看似很高,但实际专业内部排名只在40%左右。好在我并没有完全自暴自弃,最后那个“看得过去”的成绩并没给之后的申请造成太大阻碍。
真正动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大概是在大三上半学期。当时身边大量的同学都陆续开始了实习工作,而作为一个中庸者的我,早已习惯了在单一教育评价体系下与别人进行竞争,认为别人都在这个阶段开始了实习,那么我也应该开始着手准备。于是,大二的暑假,我寻求到了一个在投行实习的机会。也就是在这段实习的过程中,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实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大量背景不同但都足够优秀的同龄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人生更多的选择性。读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研究生更不会是人生的终点,发掘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性才是大学教育真正应该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至此,我明白了录取难度并不能代表一个offer的含金量,适用于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才是我们理应做出的选择。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更多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广泛汲取不同人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我也初次了解到了考研的残酷性:我们学院当时大概4~5个人之中才能够考研上岸一人。此外我又了解到,凭借我目前的能力背景,应该能够申请到一个还不错的、且在实际工作认可度上至少不弱于我本科学校的国外学校,已经足以通过国内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的简历关。
因此,作为一个风险厌恶者的我放弃了考取国内名校的念头,将出国定义为我未来主要的努力方向。
正式选择指南者留学作为我申请的合作者之前,我查询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向众多前辈与同学寻求了建议。一番比对之后,我在大三的寒假正式签约。在这里特别感谢一下我的咨询老师、申请老师以及文书,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一手信息、为我制定了全面的申请时间规划、也时刻耐心地帮我解决各种申请过程中遇到的琐碎问题,让我感受到在申请路上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PS:老师写出的文书真的非常细致靠谱,把我的想法全部都涵盖到了。
我选择港新地区院校申请的原因有很多。本身我是对香港这个城市有一定的个人滤镜的,因此当初申请的时候就选择了港新两个地区。就本系同学们的申请情况来看,类似背景的同学申请英国也同样有着较大的可能性成功,建议同学们酌情考虑。我本人最初的梦校是港大,但向一些同学前辈请教之后,包括我的某两家三中一华投行实习领导都建议我去新加坡求学,加上港大录取的时间较晚,所以南洋理工大学成为了我最终的选择。
我开始准备语言考试的时间大概是23年的一月中旬。幸运的是,赶在第一波疫情之前我就成功考上了雅思,并且一次通过。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备考的经验。首先,我用到的材料包括:剑桥雅思真题集、顾家北写作、Simon老师的写作课程视频、墨墨记单词以及雅思哥口语练习的app。然后在时间上面,我觉得每天应该要保证有4-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真题在备考的阶段每天做一套并认真复盘,口语题库里面的真题尽量多去准备相关的语料,并每天做到模拟对话。在我个人看来,雅思考试的题目是更注重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如果距离考试还有较长时间的话,可以多练习用英文字幕看剧,个人觉得效果很不错。
而GMAT考试,算是我比较失败的一次经历。在2月中旬考出雅思成绩之后,我是先放松休息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并将考试安排在了4月初回北京参加,没曾想之后因为疫情反反复复的原因,考试不断取消,我整个学期也没能回到学校里面去,一直到7月我才约到了在上海的考点。在整个过程当中,我的复习节奏受到了巨大影响,到了后期甚至已经忘了前面学习过的语法知识,因此第一次只拿到了680分。之后,我全力准备了一个半月才二次踏入GMAT的考场。可惜效果依旧不尽如人意,成绩甚至不如第一次仓促参加考试的分数。
由于个人在此次考试中并没有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备考方面就不误导大家了,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下面两点建议供参考:1.语言考试的复习周期不宜拉的太长,在备考的过程中心态很容易受到干扰。2.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建议大家优先选择GRE考试。整体而言,GMAT考试相对更看重应试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能力在长时间内都是很难有明显的提高的,相对来说更加玄学,而GRE在付出大量时间之后往往能够出现明显的提升。
申请国外商科硕士时,比较重要的个人软背景是实习与竞赛,我的重心便是放在了实习上面。如果是之前没有任何的实习经历的话,可能在找第一份的时候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建议多去与学长学姐甚至是老师沟通,争取去获得一些内推机会,有了第一份作为敲门砖,再去寻找之后的实习就相对会容易很多。对于金融业来说,一般券商研究院的实习比较基础也比较容易找到。如果想从事传统金融行业的话,可以将其作为自己实习的开始,最好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机会独立产出一篇深度报告,这样的公司研究经历对于日后在投行、一二级行方方向的求职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另外,建议尽快找到自己日后准备从业的赛道,并在其中深耕。有一条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在申请上也会有很大的助力,像是我在学校面试的时候就被问到了很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后 记
站在今天回顾整个申请的流程,我想在最后分享几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事赶早不赶晚。事情往往很难会按照我们最初的规划去顺利进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干扰,事情一天没有结束就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数。因此,打好提前量,为每一件事情留足周转的余地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在申请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等待offer的过程难免会令人感到痛苦,但回过头再来看,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很平常地发生过了,不妨做好自己应尽的准备,把剩下的交给时间。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限制在单一的评价体系里面一味地内卷,能考虑更多的选择。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没必要时刻与别人进行对比,毕竟生活是多元化的,未必在短期内只有进入了名牌的大学、找到了高薪的工作才叫成功。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我相信我们最终都能够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