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智能手机学习班的创办者刘丽(左一)在对老人进行指导。新华社记者汪海月摄

新华社合肥1月23日电(记者汪海月)73岁的赵桂华每周最盼望的日子就是周六。吃过午饭,她会带着保温杯、笔记本还有一部智能手机,乘公交车去上一个特殊的学习班。

在这个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刘丽康养驿站的教室里,30多位戴着毛线帽和老花镜的老人两两一桌,讲台上的老师正在用幻灯片向这些“银发学生”们一步步展示如何用手机购物。

“我们每周六上一次课,教老人们如何用手机扫安康码、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拍摄抖音等各种功能。”智能手机学习班的创办者刘丽在热情提问的老人间走动,一一指导。

40岁的刘丽已投身助老公益服务10多年。2020年8月,她开办了一个智能手机学习班,帮助老年人走出“数字围城”。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但截至2020年6月,9.4亿中国网民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仅为10.3%,这意味着有1.5亿多老年人尚未“触网”。

“我原来只会用智能手机打电话和拍照。坐公共汽车得打公交车服务热线咨询坐哪一路车,然后用笔记下来,平时去医院看病也要提前去现场排队挂号。”65岁的张晓健是学习班的班长,和大多数老人一样,曾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留在原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加速推进数字化的同时,也放大了“数字障碍”,倒逼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迈开步伐,跟上数字化的浪潮。

“疫情期间餐馆都关门了,进超市买菜、坐公交都要扫安康码,但我没有智能手机,原本简单的生活问题都难以解决,只能每次多买一点,尽量少出门。”63岁的刘绍敏说,那时候他就想着一定要做出改变,从头开始一点一点学,不被信息社会边缘化。

智能手机学习班为他们的数字化“突围之路”提供了途径。

“我们从最基本的功能开始教,第一节课是认识手机,内容由浅入深,相对难一点的手机功能就多上几节课,比如抖音就学了5节课。”学习班老师黄镇说,老人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很多人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字。

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课程的设置采取实用性知识和娱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在教室上课,还把课堂搬到了地铁站、医院、公园和商店。

“实践是第一位的,得带着他们到实际场景中去应用。”刘丽说。

几个月来,学习班的“银发学生”从十几人增加到60多人,年龄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90多岁。他们每周从城市的各个地方奔赴而来,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各种技能。

“现在我可以在手机上看新闻,网上买火车票,预约景点门票,安康码更是难不倒我。”赵桂华每次总会提前15分钟来,坐在第一排。

班长张晓健很快学会了手机定位导航和预约挂号,还开始教起了自己90多岁的母亲如何使用手机。

刘绍敏参加学习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部4000多元的智能手机。二十多节课后,原来的“门外汉”已经可以把手机玩得很溜。

中国政府也在为弥补这道“数字鸿沟”提供解决方案。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时代的发展一定不能忘记这些老年人,虽然他们走得慢了些,但我们可以帮他们清除‘障碍’,找到方向,他们总会慢慢跟上。”刘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