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邸楠:最大的北方石头城石峁如何寻找安全感?(想学ps应该去哪找视频素材)ps学习视频,
安全感需求,自古人皆有之。在物资并不很丰沛的史前时代,精神慰藉显然是安全感的主要保障。
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邸楠的主题演讲《公元前三千纪的陕北高原》中,便有迹可循。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在榆林的北方石头城石峁,尽管在资源稀缺的竞争中,已筑起了坚固的城防,但这座东亚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里,先民仍通过流行的原始宗教仪式,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
比如流行有今人难以理解的“残酷”的祭祀杀戮。在外城东门址K2祭祀坑里的24具人头骨,经体质人类学鉴定,多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女性,部分头骨留有砍斫和烧灼痕迹;比如,皇城台区域,集中发现了一二百件用羊或鹿的肩胛骨做成的卜骨,“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处史前占卜遗存,暗示着当时皇城台上居住着掌握祭祀权力的巫觋阶层。”再比如,制作精巧的骨质口簧,就是成语“巧舌如簧”中的簧,这种乐器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可能是巫觋阶层举行宗教仪式用于通神的工具。”似乎与九千年前贾湖用丹顶鹤制造的骨龠殊途同归。
在经常面临外力竞争,而认知力有限的史前时代,先民们对于驱鬼辟邪,获得精神保障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也逐渐促使中华礼制的逐步发展、成熟。四千年前中华大地上最早国家的面貌徐徐呈现。
石峁新发现用于占卜的大量卜骨文汇讲堂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启动的159期“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四讲,引发了全国各地专业关联听友和考古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现应听友要求,在各期整理稿之外,截取12位学者演讲核心内容视频予以刊发。
高江涛、邸楠、赵海涛三位学者共同主讲系列讲座之四——159-4《4000年前:中国的古国迈向王国》。在刊发的这段视频中,邸楠详细介绍了陕北地区龙山时代聚落八大方面的主要变化,也是繁盛了500年之久的石峁遗址的主要特点。
点击观看视频片段,时长16分12秒
专业听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郭明研究员刚刚出版了新著《红山》,她全程聆听了四次系列讲座。“我很想知晓本地考古领域之外的信息和视野,希望从中能获得启发。”听完邸楠的主题分享,她对讲堂分析,石峁壮观的城址、精美的石雕以及石墙内的各类玉器都足以引人注目, “石峁是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域王权国家’形成前,社会急剧变革期的产物。”这一时期社会群体间冲突和竞争加剧,出现了以防御功能为主的石城址。皇城台的辉煌建筑应该是石峁城址繁荣时期的代表,是社会鼎盛时期的一个断面。作为同行,她迫切希望后续的考古工作可以展示其形成发展直至最后衰落的完整社会图景。
联想到自己正在和贾笑冰团队一起发掘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郭明认为,石峁遗址阶梯状的护坡石墙特别壮观,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虽然没有发现明确的城,但第一地点以砌石作为边界形成的阶梯状高台的建筑特征却与石峁遗址颇有相似,或者可以说,“石构建筑不仅是石峁遗址,也是从东北向西北沿长城一线较为普遍出现且延续时间很长的传统,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看待这种相似性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2023年1月7日,邸楠主题演讲截屏与专业启发、比对相比,陕西听友、从事纸质文物修复的王静把这次文明系列当作一次难得的学习进阶机会。作为一名可移动文物修复人员,她痛惜大量可移动文物因科技条件限制而未得到非常妥善的保护。听过邸楠讲座后,石峁遗址发掘中对于城墙、器物年代的碳-14测年,石雕的修复,让她特别感慨,“我再次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保工作者可以借助科学仪器更全面、准确地掌握文物病害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她也满怀抒情地告诉记者,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她就像一个行走在漫漫时间长河里的旅人,一路风尘仆仆,目的地在更远的未来。“而当她恰好路过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又足够幸运的与它相遇,请给她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为她添些补给,备足干粮,她会感激地把自己所知道的故事都讲给你听。”
扫码做第四期自测题,知晓古国和王国更多文明信息
本期视频由合作方澎湃新闻网制作,并同步刊发。欢迎听友点看上方视频片段,也欢迎阅读全文链接,并在看完这一期三讲后扫码做自测题,感受4000年时段古国迈向王国时期的各地早期国家的魅力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