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东方半明】几种常见的“小金库”检查方法(ps怎么学的)ps学习方法,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审计活动虽然也有提及要对单位是否存在“小金库”现象进行核实,但从各个被审计单位审计反馈来看,近年来鲜有“小金库”被发现,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十多年对“小金库”的检查力度逐渐加大,各个经济业务活动公示越来越频繁、细致,人们思想意识的也在逐渐提高,这种现象确实大幅减少;二是少数顽固分子提高了手段,而审计方式方法未改变,导致“小金库”越来越难查。
单讲“小金库”,一本书都不够用,本文简要对“小金库”的形成历史进行介绍,并总结了几种检查方法,欢迎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
一、形成历史
“小金库”这种行为早在唐代就已有记录,最早叫做“羡余钱”,“羡余”一词《汉典》里解释为“唐以后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自唐代创立“两税法”后,羡余钱即随之出现。说起羡余钱,掌管着国家税收大权的地方政府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地方政府或通过在国家规定的税额之外另加一定比例赋税的方式来建立和充实羡余钱,如清代顾炎武在《钱粮论下》中就明确记载说:“于是正赋之加焉十二三,而杂赋之加焉或至於十七八矣。解之藩司,谓之羡余” 。随后又出现利用廪给(向特定对象如孤寡发救济)、赈灾、承办典礼等机会,多收或多领钱财或采用克扣下属俸禄等方式建立羡余钱。
中国现代小金库雏形是20世纪70年代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1986年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俗称“小金库”。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5)29号文转发财政部、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 检查“小金库”的意见》第二条规定: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都要清理检查。2009年“小金库”治理工作中,定义为: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二、几种检查方法
要想了解“小金库”的检查方法,就需要知道小金库形成的方式,简单来说就两个渠道:截留收入、虚列支出。由于“小金库”的发展由来已久,各项检查力度的逐渐加大,已经几乎不会出现以现金形式存放于单位的情况,加上移动支付手段的丰富、各种消费场所预售服务的完善,也为小金库的检查增加了难度,笔者仅就过往审计过程中常见的“小金库”的表现形成及检查方法进行介绍。
(一)截留收入
“截留收入”多存在于截留捐赠收入、广告收入、处置资产收入、租赁收入等,具体如下:
1、捐赠收入
此类多见于公益性事业单位、高校、社团等,针对“捐赠收入”主要采用公示、举报及对比的方式进行方式进行检查,其中:公示指将单位一个年度或一个期间内全部的捐赠收入在其官网进行公示,方便捐款人核实查找;举报指设立举报电话,如捐款人未查询到自己所捐款项或其他有关人员了解相关内幕信息时提供的反馈途径;对比指如果单位每年收到的捐赠款项比较集中时出现某年异常较低或少数单位连续多年捐赠款项时出现某年未收到捐款后又连续多年收到捐赠等情况,应对原因进行询问了解。罚没及其他专项资金收入亦可用此方法进行检查。
2、广告收入(包括冠名收入)
此类多见于发行刊物的事业单位、报社、协会等社团,主要对其官网信息、刊物信息、相关合同及社会活动舆情信息进行检查,首先要了解单位是否有相关收入并分析相关收入产生的地点和环节。一般多见于官网传播广告或宣传优秀企业及其相关活动而未产生收入、报刊在首页或文中刊登广告或者行业内企业的产品信息而未产生收入、签署相关宣传合作框架而未见相关收入、利用事业单位或协会名义举办有关活动产生的相关利益收入而单位不存在相关收入、其他冠名活动未产生收益等。
3、处置资产收入
此类常见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及社团等。针对此类收入一般通过资产清查、检查处置流程等程序,必要时可以由评估介入。针对现有实物资产,常出现账面上存在而实际中已经处置的情况,或者拿报废资产抵充新购入资产,这时候需要对单位实物资产进行资产清查,尤其对资产缺失、新旧明显不符、型号不符等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形成原因;针对已经处置的资产,应检查处置流程,重点处置活动是否经过相关审批、涉及单次报废资产原值过大是否经过询价或专业资产回收机构处置、处置价格是否明显低于市场价(必要时可由评估介入)、处置收入是否以现金入账等,当出现上述情况时,不可直接认定为存在“小金库”,需要进一步核实该情况出现的原因再做进一步处理。
4、将单位闲置设备或办公房出租
此类常见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及社团等。针对此类收入一般通过资产清查程序并检查相关合同,通过资产清查活动突击检查相关资产情况,是否在本单位或是否为本单位人员使用;也可通过检查合同,查看是否存在租赁合同或协议而账面无相关收入、通过明显不公平约定将资产或办公用房交给外单位人员使用或管理等。
(二)虚列支出
1、通过技术服务费等转移到有关单位使用
此类常见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及社团等,是目前最常见的藏匿“小金库”的方式,针对此类支出一般通过检查采购流程合规性、服务结果的书面证明材料。由于技术服务费一般金额都不会太低,因此单位多通过询价方式让有关单位中选,此时需要对该笔技术服务的采购流程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串通的嫌疑,具体方法详见本公众号文章《涉及询(比)价采购方式的问题探析》;另外则需检查服务结果的证明材料,如果是小金库性质,相关技术服务需求基本是虚构的,因此技术服务结果证明材料即便有也不会完整详细,咨询相关方面专家即可知道服务内容是否真实。
2、通过会议费、培训费转移到相关消费场所
此类常见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及社团等,也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单位一般经常去某一个酒店举办会议或培训,在该酒店建立一个会员户,通过每次多开票的方式将钱存在酒店会员户中用于日常招待或提款,由于该种方法隐蔽性极强,针对此类支出一般通过对比检查及举报的方式检查,将某一时间段内在该酒店的消费记录全部汇总,查找短期内在该酒店使用同一会议室或消费同一件商品价格异常浮动的情况(此类一般为协议酒店,价格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同时可将会议或培训资料与其他附件一并检查,是否存在与会人员签名单与水单不符、无会议通知、与会人员单位打卡记录与参会时间冲突等情况,均可深入检查。部分单位将小金库存放于单位食堂账,由于单位食堂涉及资金流量较大,因此很难通过对比食材消耗量等其他常规方式进行检查,本身也是跑冒滴漏频发的地方,更多需要依靠内控岗位的制约、监督和轮换以及供应商的定期轮换。
3、通过聘用劳务方式转移支出
此类常见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及社团等,也是较为常见的方式,通过虚报劳动人数或劳动内容将资金转移出去,一般采取检查与电话回访核实的方式,检查劳务费发方表是否存在代签字或代领款的情况、电话回访对方是否参加了相关劳动并足额领取了报酬。
4、通过购买发票,虚构支出
此类常见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及社团等,也是较为常见的方式,需要以点带面去检查,根据发票类型检查附件是否存在蛛丝马迹,如果是差旅费发票,需要检查单位考勤表;市内交通费发票,则需要将此人多次报销的发票汇总到一起,检查发票是否存在连号、同一车牌号、时间冲突的情况;如果是办公用品发票,则需要检查出入库记录、对比月度消耗办公用品数量是否异常等。其他发票也是一样,根据具体的发票类型进行检查。
由于目前小金库隐蔽性太强,在实务中更多依靠的是相关人员得疏漏致使审计发现相关线索,因此外部审计力量对发现“小金库”的作用非常有限。对比其他审计问题,其发现具有更多的偶然性,很多时候需要发挥单位内部或外部人员举报的威力,增加检查强度,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拓宽举报途径加强举报人的保护力度,方能使“小金库”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