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PS三十年(ps教程书籍推荐)学习ps的书,
周末整理书架,看到了30年前的“古董”,厚厚的,纸张都黯黑发黄了,我买的第一本关于Photoshop的书籍。
1992年夏,在深圳一个外文书店里,无意中发现一本厚厚的原版翻译影印书,Photo的英文含义吸引了喜欢摄影的我,翻开一看才发现居然能用电脑处理照片,已经拥有PC电脑的我一下子就兴奋了,毫无犹豫花重金64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自己联想吧)把书请回家,再找到基于Windows3.1下的Photoshop3.0版本,从此开启了漫长的PS求索之路。
三十年前买的第一本Photoshop书籍
当时国内个人电脑尚未普及,使用Photoshop的人员也非常稀少,介绍该软件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翻译者对PS的了解基本就是单词或图标的直观理解,以至于很多工具和功能的名称翻译有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错误的翻译甚至沿用至今。因此常导致学习理解上的误导,初期学习的过程基本都是边猜边试,即使做出来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尽管调片做片无数,但对Photoshop的理解仍处在似是而非的状态中,就这钟跌跌撞撞般的玩法持续了快十年。
2000年以后,国内介绍Photoshop的书籍渐渐增多,也出现了国人自己撰写的版本,但大多还是Photoshop用户手册的翻版,基本就是对工具的电脑操作方法和步骤的罗列。工具的内涵、意义和应用特性等深入理解,几乎没人能讲得清楚。就跟照相机的使用说明书一样——不懂照相的看不懂,懂照相也无需看。直到2004年发现一本名字很有诗意的书籍《曲径通幽》——Adobe Photoshop通道魔法,作者孙迎新,这算是国内第一位能把工具的应用讲清楚的尝试者。就跟他的书名一样,指明了通向PS宝藏的路径,我也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部分学习Photoshop书籍
2004年秋,我决定在大学里开设《数码摄影与Photoshop图片处理》的全校任选课,课程一挂出即刻爆满,几千学生的选课要求以致教务与我商量能否多收一些学生。授课中针对工科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很多工具和功能采用了其数学运算公式来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工具的内涵和应用特性。操作上,布置了移花接木、改头换面等综合应用很强的实操作业,学生们在兴趣中就理解和掌握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课程获得圆满成功,许多学生表示因此课程而在其它方面也受益匪浅,这也促使我有了出书的念头。
写书并不难,难的是要写一本对读者有用的书。我习惯了论文式的写作方式,与那些网红快餐式书籍完全不一样。教程式的书籍需要讲究现状、问题、原理、法则等知识点,不能罗列成一盘散沙,而是要将书籍内容进行结构化、系统化、课程化的逻辑性梳理编排。尤其是避免当时PS书籍千篇一律的工具操作方法的简单介绍。写书的大纲就酝酿了很长时间,给谁看、写什么、怎么写,成了最大的困惑。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中国Photoshop第一人——李涛老师的一段网络视频,递给我打开PS宝藏的密钥!孙迎新、李涛、Scott Kelby(美国Photoshop国家专业协会主席) 是我在数码摄影后期技术的航船上至关重要的三位向导,尽管我从未与他们谋面。
起初写书的计划曾得到国内在计算机软件书籍出版位于龙头地位的某出版社的约稿,但书稿须在一年内完成,这显然是我不擅长的“快餐”写法。随着Photoshop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其版本以每两年一更新的速度在升级扩容,书籍大纲和撰写内容也不得不随之更新、增加、删减甚至淘汰,几千张插图更是经历了反复多次的重做。
2011年历经7年终于定稿,此时Photoshop版本也从最初的CS升级到了CS5,整整5代版本,全书接近5千张插图全部按照CS5重做。即将完成之际,我再次联系约稿的出版社,自讨了一盆凉水从头到脚浇个透。这些年随着数码摄影的迅猛发展,这类书籍已是多如牛毛,到了泛滥的程度,出版社认为我的书稿内容已经过时,销路不好。
出于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还是坚持把书稿完善完成,始终坚信这是数码摄影爱好者需要的Photoshop应用指南。最终铁道出版社同意接受出版,全书排版下来竟达到600页之多。按照责任编辑的建议,也为了迎合快餐阅读的趋势,不得不将我自认为最有用的原理部分删除,篇幅减成400多页,仍然不利于装帧。因此决定缩小字号和插图,最终做成了300页,全书彩色印刷,2012年6月上架销售。这本书编排后重新定位为对电脑操作不熟练的数码摄影爱好者,作为一部摄影后期处理的“方法词典”,在这类大量讲解软件使用的书籍中,我首创采用类似工程图的图示标注法,即使不看文字也可以按照图标顺序和注解引导完成操作。
2012年6月我撰写的第一部书出版
上架后大受摄影爱好者的喜欢,仅用十个月第一批印刷的书籍全部销售一空,还曾造成一段时间的一书难求。某宝网上正版书也被炒到超过300元(图8)。更有甚者,我在一次摄影协会举办的摄影后期讲座里,一位听众拿着一本复印本让我签字,我问他怎么来的,他说花了200元在某宝上网购的。
网上热炒和复印我的第一部书
这本书的出版成功并得到读者如此强烈的认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然,也坚定了我写好书,写有用的书这一信念。写书不一定能赚到钱,但一定要对得起读者,内容一定要经得起时间和操作的验证。此后接到了不少出版社的约稿,实话实说,大多数都是希望写快餐式的网红书,类似“一招XXX”、“轻松搞掂XXX”、“XX高手秘笈”之类的,无一例外我都谢绝了。有一天接到人民邮电出版社胡岩编辑电话,希望见一面聊聊约书,他并没有限制我写的内容和时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尽早完成就可以了。如此的信任给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是更大的压力和责任。
经过一个月的市场调查和读者定位的思考,决定将我的《数码摄影与Photoshop图片处理》课程讲稿进行改编,写一部能将数码摄影后期处理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教材,这是国内第一部尝试将数码摄影后期处理技术(并非Photoshop)课程化的教程书籍。这个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经过了我在大学选修课、摄影培训机构以及摄影协会的数十次、不同学员性质的实体班授课,期间根据教学中反馈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的分析、修正、总结、完善,获得众多学生的学习效果验证。在这个课程设计中,我特别强调了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理念和流程,并创造性将其工作内容和过程划分为“形、影、色、饰”四个阶段,这在国内数码摄影后期领域里是首次提出。
文字书稿基本是现成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数码摄影后期课程的理论依据、知识内容、应用范围和操作方法,教程需要具备系统性、结构化、方法论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也许是有了十多年课程讲授的积累,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把文字、素材、插图全部完稿。与上一本书的情形完全相反,全书排版下来才100多页,分量不够,但是我认为该说的也说了,说了的也说清楚了,再加也是多余。还是出版社的编辑有办法,全书采用铜版纸,加大字号和插图,即体现了照片和软件的色彩重要属性,还解决了老年摄影爱好者眼花的阅读问题(事实证明,这一条对该书的销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说第一本书讲的是照片处理的工具使用方法和步骤,是技法的简单罗列,那么,第二部书就是讲解照片处理的方法论,它更注重于后期处理的理念、原理和目的,而非工具。准确来说,Photoshop在这本书里并不是主线,书的重点还是围绕摄影后期做什么,用什么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这本书的读者定位就是数码摄影爱好者对照片的处理需求。2017年7月上架销售,第一批印刷的书籍只用了2个月零28天就销售一空,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后来又加印了几次都全部售罄。出版社也希望做改版或新版,此时网络上开启了网课热潮,根据读者的反馈,便将该书的课程进行短时视频讲解的编排,录制成授课视频,以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跨时间跨空间的碎片化学习,也就将该书的新版计划搁浅了,算是一点小小的遗憾吧。
2017年7月我的第二部书出版
2020年疫情期间,受邀参加对畅销了20年的《大学摄影基础教程》一书的第四版修订,我负责新增加的“影像的后期处理”章节内容的撰写,此内容也是受益于我在数码摄影后期处理教学上的研究和成果,该书在近期已出版上架销售了。
2020年4月参与修订畅销了20年的教材书
回想当年邂逅Photoshop,因摄影爱好(当时还没有数码摄影)而关注一个简单的小软件,从此伴随并见证了这个软件给摄影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发展,让自己及时站在了摄影变革的前端,体验到了数字技术带给摄影人对影像操控的快乐。对这个软件自然就有着特殊的感情,每一个版本都像一件古董奇宝,从3.0直到现在CC2022,我都做好压缩、备份、刻盘保存。这个软件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拍摄快乐,无边的影像遐想,也因她引领我早早跨进数码摄影的领域,享受着永不消退的满足感。
在数码摄影出现之前,大多数普通摄影爱好者是无法自己亲自操控照片的后期处理的,尤其是彩色胶片摄影。他们的作品很大程度掌控在设备昂贵、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专业图片冲扩店里,他们的品质高低基本与冲扩店的员工心情有关。数码摄影的普及,信息技术将摄影的技术与成本的壁垒打破了,借助这个神奇的软件,摄影爱好者可以在摄影表达上,甩掉束缚自我表达的缰绳,驰骋在摄影爱好的空间里,天马行空,奔腾翱翔。当然,这也引起了另一个被争议多年的问题:这张照片P了吗?
如果我再写一本书的话,很可能就是对“P不P”的思考与评判。我知道,这本书一定不会畅销,但那是我最想写的。
2022.9.10 教师中秋双节
成都居家隔离中-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