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是如何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的?(学ps个人目标计划书)ps学习计划,
面对同样一句话,有些人想到的东西多,有些人想到的东西少。有些人想的深,有些人想的浅。
区别就在于思考能力上。
罗素说过: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用脑思考是一件比搬砖还累的事情。
所以,我们习惯于躺在舒适区里,接受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模糊。
显然,当真正遇到一个问题时,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有限的。
那么,如何训练我们的思考能力呢?
PART1「消除模糊」
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区,完成「思考的资源存储」。
换句话说: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追寻事物的本质。
举个例子:
最近,我在读《刻意练习》一书,强调「获得反馈」是刻意练习的关键。当然,针对特定领域的学习,体育&音乐等等,它们都有这个领域一流的导师,一整套熟练的流程来寻求反馈。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条件下,刚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怎么能快速熟悉呢?”
这个寻求答案和解决办法的过程,就是你消除模糊,寻求事物本质的表现。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思考出东西,是因为大脑里没有可以调出来的案例和知识。
所以训练思考能力的前提是先存储知识,实现思考时有东西可以去串联。
「复述」就是完成思考能力的第一步积累。
每学到一个知识点,我们都尝试用自己的话把它复述出来,变成自己能够转述的内容。
PART2「融会贯通」
习惯性地建立知识的联结,把散落的知识点织成一张知识网。
因为我们吸收知识时,每个知识点都是孤立存在的。
在调动思考的过程,我们可能只会用最新&最近学习的知识去解释对应的问题。
那么,即使我们阅读再多,都无法实现更深&更多的思考。
对于如何实现知识联结?我这里有一丢丢经验与你分享:
01.「触发学习」学到一个新的知识,你就要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被哪些知识解释,又可以去解释哪些知识呢?
举个例子哈:
原文:“有意义的记忆更高效”。
针对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还记得自己的银行卡密码。
因为我给自己设定的银行卡密码,是根据自己所在的班级学号等信息设置的,赋予了它一定的意义,所以能够清楚地记住。
这样就实现了,一个新知识点和具体现象之间的链接。
再举个例子:
原文:学习的另一个维度是从经验中学习。
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被《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及的建立「心理表征」来解释。
因为建立心理表征就是:经过大量刻意练习之后,大脑形成对某件事情固定的&更优的处理动作。
即:对待某件事情,已经积累了处理的经验。所以学习是可以从经验中汲取知识的。
02.「类比思考」即:思考这个知识点又和哪些知识点相似
。
举个例子:《刻意练习》强调获得反馈的重要性。
反复做一件事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那么我就联想到「复盘」就是一个获得反馈不错的方法。
而复盘的方式中,最简单且人人都可以操作的就是PDCA循环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CA- CA的循环。
通过检查每一次执行中的问题,提炼出新的处理方法,然后通过执行再去验证。
最终确定出一整套处理某件事情的标准流程图。
PS:P(计划)- D(执行)- C(检查)- A(处理)。
以上的动作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能帮我们把一个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形成一个面,织成一张网。
实现多维度的反思和知识的链接。
当然,一切不被你应用的知识,都不真正属于你。你还得习惯性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PART3「知行合一」
应用知识的过程,便是锻炼思考力的过程。
换句话说:当我们从书中获得新知之后,不是这个思考的过程就结束了。而是需要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去实践,做到行为改变。
举个例子:
原文: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这句话中,结合学习能力提升的问题,就可以提炼出行动指南。
一眼看上去就知道答案的题,就不要再花时间重复做啦;
一眼看上去就很头痛的题,可以不要去碰;
但是一眼看上去就有点思路的题。
就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集中攻破的,这才是学习能力提升的成长点。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这不就是「熔断不读书法」的过程吗?
PS:haha~恭喜你!又实现了一次知识的联接。
思考的魅力不在于记住他人零散的知识,而在于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锻炼思考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完成知识的复述-联结-提取行为改变-检验-生成自己知识的过程。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帮到你了,可以点一下关注哟!
(PS:不点也没关系,只是你可能会错过一个有温度,能陪你一起变得更好的公主号,haha)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