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览:

1

  如果说英语分值太高增加了学习的负担,那数学、语文等也有负担,所以不是考试分值降低,学习的负担就会降低。另外,降低英语分值,让城市的孩子减少英语学习的投入是否就能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不止是英语,其他的科目也存在城乡差距。

2

  很多人说,毕业后我一辈子基本没怎么使用过英语,其实物理、化学我们又有哪些用到了呢?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习能力,不是简单地学知识,实际是在这些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学习能力。英语表面上是语言,语言本身是思维的工具。

3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实在想不清楚自己想学什么,不妨去学语言,语言有一个放大器的效果,尤其对偏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英文好能成为事业的助推器。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将高考中外语科目的分值降至100分。他认为外语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过高,耗费学生过多精力和时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外语对于很多人的实用价值是有限的,不利于城乡教育公平,高考中外语分值越大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越不利,学生实际用在外语学习的时间远超出课时分配比例。

  此话题一出引发热议,腾讯新闻教育频道邀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为大家解读高考英语分值到底该不该降。

  人大代表建议高考英语降至100分,你赞同吗?为什么?

  陈志文:我个人觉得高考英语分值调整这个问题可以探讨,目前我认为所提出的理由大多是不成立的,所以我持保留态度。原因也很简单,举个例子,有种说法是英语分值太高增加了学习的负担,那我想反问一句,高考英语从150降到100分,英语学习相关负担就会降低吗?

  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是高考的科目,该有的负担必然还是会存在。反过来另外一个角度,那数学、语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就没有负担吗?

  在基础教育体制下,无论学习和考试,不能把任何东西称之为负担。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不是考试分值降低学习的负担就会降低。

  说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表面上这个说法似乎很成立,但是我想提醒:曾经有过地方做过这种尝试。江苏当年高考改革英语的分值是有变化的,是不是能达到实际的效果?我想需要一个具体的数据来支撑。

  去年美国加州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就是加州的数学课程改革方案。他们认为加州普遍存在“数学能力”不平等的问题,白人和亚裔学生总是拿高分,黑人、拉丁裔和低收入学生则是垫底,为了强调“平等”、照顾不同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于是针对所有K12阶段学生,要求按年级而不是课程来上数学课,这意味着能力最强、进度最快的学生,不能提前学习高阶数学,要和大家保持相同节奏。这个改革方案提出后受到无数家长反对,他们认为不应该用惩罚优秀学生的方式去实现所谓的公平,而是应该投入精力帮助表现不好的学生。

  同理,降低英语分值,让城市的孩子减少英语学习的投入是否就能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我们不得而知,可能不一定是有确凿的依据或者证据。英语有城乡的差距,其他的科目难道就没有城乡的差距吗?比如说语文、数学有没有城乡的差距。如果有,是不是也要调整呢?

  学生实际用在英语学习的时间远超出课时分配比例,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陈志文:根据新课标,英语的课时并不多。某个科目学得好不好,并不一定是花了更多的时间。想拿到一个好的分数,必然要花更多的时间,这是一般的概率。我坚信大家花的最多的时间一定是语文、数学学科。从高考分数可以看到普遍分数相对低的科目就是语文,而英语的分值一般都比较高。尤其新高考之后,拼语数外三门的时候,坦率地讲核心是靠语文拉开差距,而不是英语数学。尤其对于学习优秀的孩子来讲,英语想拿到一个好分数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还是不能跟外国人交流?英语有没有实际用处?

  陈志文:这是一个英语教学的问题,它不是一个英语重要不重要和分值高低的问题。很多人现身说法,毕业后我一辈子基本没怎么使用过英语,那反观其他科目呢?比如说物理、化学此类科目我们又有哪些用到了呢?回头一想,好像很多实际都没有用到。

  我特别想强调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习能力。不是简单地学知识,实际是在这些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当我们面临新的需要,就可以及时掌握这些技能或者知识。如果绝对角度看,基础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能直接用到的知识,其实很少,大量的都是间接用到的。

  英语表面上是语言,语言本身就是思维的工具,东西方的差距不仅是语言的差距,本质也是思维的差距。如果我们想进行文化交流,了解西方和国际社会,简单说就是要从语言上下手。

  如果高考英语降至100分后,中国的国民英语水平是不是会普遍降低,还有哪些其他的影响?

  陈志文:我个人觉得可能会受影响。2016年北京高考改革的时候也有一种呼声,希望降低英语分值。当初北京最早公布的一版方案就是把英语150分降至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成绩3年内有效,但最后又否定了。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充满了争议,当时一个主流的观点是:英语技能在中国这40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能力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商务合作等的重要手段。

  素养的养成不是显性的,它是隐性的。我再举个例子说明英语的价值。目前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围堵中国,只报道中国的负面,刻意妖魔化甚至捏造大量的不存在事实误导西方民众对中国形成严密的封锁或者围堵来达到其政治目的。

  我们怎么去突破这一点?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去破解这种围堵,在这过程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我们的国民都能用英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国际语言和各个国家、各种民族进行广泛的交流,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生活点滴去破解全面的妖魔化才更有说服力。在国际舆论场上辩论的时候就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而英语是西方国家的主流语种,那我们就必须掌握英语的使用能力。

  从这个角度,英语它本身不简单,是语言更是一种思维,是我们熟悉和了解跟西方人沟通的一种方式。

  中高考英语权重与分值是否可以下调?有什么理想方案?

  陈志文:我不清楚教育部门是否会下调中高考的英语分值,但是这些年大家围绕英语学习的争论是非常多的。我还是强调可以探讨这件事情,但是目前拿出的依据很难完全成立,我相信这个争论仍然会持续下去。

  比如说江苏曾经新高考改革英语分值是降低的,那么是不是达到了做出提议的这些人所希望的一个目的或者目标?目前江苏高考已经又回到全国卷,也就是英语分值又重新回到150分了,不再是原来的120分。大家可以去研究下江苏的高考英语改革方案,再来讨论这个话题更好。

  在AI翻译日趋成熟后,您认为今后的语言教育是不是可以降低分量了?

  陈志文:ChatGPT出现之前,一些翻译工具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但是英语是一个语言,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我认同部分人可能的确不需要学习英语,AI至少可以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但本质上来看是你利用一个拐杖,不如自己掌握了这个拐杖。

  如果说因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解决了翻译上的难题,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学语言了,那实际上对于一些基本的写作,它的替代性更强,那是不是说明我们就不用学写作了呢?

  我强调AI能做并不等于我们就不再学习。比如ChatGPT写一份工作总结可能比80%的人要写得好,但并等于我们就不需要去学习写工作总结了。如果人类都寄托于AI,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教育上来说,会让聪明的人更聪明,让笨的人或者不愿意用脑子的人会更笨。它让你对它形成依赖,养成惰性,然后温水煮青蛙死了。但是聪明人会在AI基础上分析,认为不对的进行修改,再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的写作能力及思维,又如何胜过它呢?

  中国家长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陈志文:我们首先要肯定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这是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因此否定这种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我们中国家长对孩子哪个学科不重视呢?数学实际是最大的市场,背后实际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英语最基本的就是多阅读、多写作。有些人也会说核心是死记硬背,我想都有它的道理。本质并不在你找了多少名师,阅读写作可以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提高整体的能力,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和教育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语言学习都是一个死功夫苦功夫,是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

  纵观我们所有的学科或者技能,会发现一个特点,大量的知识或者技能在工作实践中是可以习得的。但是英语对多数人来讲,很难在工作实践中习得,或者掌握,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花大量的功夫。每天都要坚持,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

  语言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英语好对未来工作有帮助吗?

  陈志文: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常说理工科有更多的选择,文科就很困难。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实在想不清楚自己想学什么,不妨去学语言,比如说英语、法语或其他语言,那为什么?主要是语言有一个放大器的效果,尤其对偏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英文好能成为事业的助推器,比如是一个英语好的厨师或网约车司机等。

  社会底层的人在语言技能掌握上相对较少,所以有典型的放大器效果。但是对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包含清华北大学生来说,英语变成了他们普遍的一个技能,他们水平都很好,反倒就并没有区别价值了。

  虽然说对朝下走的大多数人英语有一定的放大器价值,但想提醒的是注意它是放大器,它需要一个支点,也就是说必须有一门专业。形成复合型人才才能放大,如果没有那个专业支撑,就达不到放大器的效果。

  所以说如果要学英语,最好要辅修一个专业,如果仅仅只是掌握了一个语言或者原技能,反倒是吃亏的,因为你无论朝上还是朝下,你的竞争优势都是有限的。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版权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